诺奖经济学者保罗·克鲁格曼曾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英文版标题为《What Happened to Japan?》
在文章中,他再次提出了那个老问题: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日本吗?
但这位谨慎的学者却给出了一个非常委婉的答案——
如果中国正走向经济放缓,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它能否复制日本的社会凝聚力——在不造成大规模痛苦或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管理较低增长的能力。
从经济角度来说,中国不太可能成为下一个日本。情况可能会更糟。
这位自称既不懂日语,也不是中国问题专家的经济学者,用这个标题赚足了流量,却事实上再次重复和加深了固有的错误认知——常常有人拿中国和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比较,并且默认中国“未来是可能会遇到些困难的,但再差也就是现在的日本了”。
由于在日本遭遇经济泡沫危机时还没有互联网,再加之这个岛国被海洋和语言这两个强大壁垒所笼罩,导致很多人至今也并不了解日本,而日本在三十年前的真相更不被数字时代所熟知。
1989年12月28日,日经指数达到了史上最高点,之后在中国人眼中,日本就逐渐成为了一个瞧不起的国家。“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日本”这个问题,应该不是拿已经“失去三十年”的日本与中国比较。所以我们不妨拿国运正旺的2020年代中国,与泡沫顶点的1990年代日本,做一个比较——
1990年代的小日本,是这样的
如果只列举GDP之类的大词,其实是很难理解什么叫“国力”,什么叫“有尊严的生活”的。
为了便于理解日本这个无论从国土环境还是资源禀赋都不被上帝所祝福的国家,在1990年代所达到的高度究竟几何,我们不妨从一些看起来很细小零碎,但真实影响到每个人具体生活的数据入手。
1.贫困率
在日本学者和田有美子等人的研究中,以低保户的平均消费额制定了绝对贫困线标准,低于此消费水准的为“绝对贫困”的日本公民。这个绝对贫困率,在1991年的日本,有多少呢?
3%
(取学者统计的中间值)
这是1991年全日本绝对赤贫的家庭比例。
他们有多穷呢?低保户的标准是平均消费额不足普通家庭的38%。1991年,日本家庭平均每月支出为32.7万日元,则绝对贫困线的标准是每月消费支出低于12.43万日元的家庭。
即便以当下汇率来换算,这也相当于6300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在1991年,每月消费不足6300元人民币的日本家庭,属于绝对贫困家庭。这样的家庭,在日本高达3%。
而除了绝对贫困率(生活困难的人)之外,还有相对贫困率(过得不如社会主流的人)这个概念,日本是以”可支配收入不足全体国民中央值的一半“定义相对贫困率的。那么在1991年,日本相对过得不如社会主流(或者说没搭上经济列车)的人有多少呢?
13.5%
(厚生劳动省统计)
这是1991年全日本的相对贫困者比例。而1991年,日本国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为每家306.6万日元,而相对贫困线也就是这个数的一半,为153.3万日元。即便以当下的汇率来换算,这也相当于7.7万人民币。
注意,这是“可支配收入”,是指将收入除去税费社保等之后,剩下的直接可以消费的净现金。
也就是说,在1991年,每年净赚不到7.7万人民币的日本家庭,都是“相对贫困家庭”。这样的家庭占全日本13.5%。
2.基尼系数(贫富差距)
1990年,日本的基尼系数(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越低越平等,反之则不平等)为——
0.36
(厚生劳动省统计)
顺便说一下,日本的基尼系数就如同日本的大部分其它经济数值一样,历年来是极其稳定的——
为了进一步理解日本究竟是怎样一个“均贫富”的社会,这里给出学者Moriguchi and Saez的研究数值,在1990年,日本全国收入最高的1%人群,其收入总额占全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为——
8%
据内阁府统计,1990年时,89%的日本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属于社会中层,78.1%的日本人认为自己的资产水平属于社会中层。很富很穷的人,在日本都属于极少数。
这就是所谓的「一亿总中流」。
3.年均收入
1990年,日本人年均工资收入为:
463.7万日元
(厚生劳动省统计)
即便以当下的汇率来换算,这也相当于23.5万人民币。
有读者建议,应该以“购买力平价”进行比较,但购买力平价数据并不容易计算。为了便于理解,在这里使用“巨无霸指数”进行比较。即,同样一个巨无霸汉堡,在各国的价格相当于多少美元。
2023年,日本的巨无霸指数是3.15美元,而中国是3.54美元。可以说,中国的物价水平并不比日本有什么优势。(在东京的实际生活感受也是如此,物价并不比北京贵)
而且,如果要比较的是1990年日本物价的话,那么那时候的日本“钱更值钱”,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消费者物价指数,1990年的日本物价只相当于2022年的0.86倍。也就是说1990年日本年均收入的23.5万人民币,相当于2022年的27.3万人民币。
计算越详细,恐怕差距越大。
4.居民消费占GDP比例
这个数字是辨识一个国家是否“国富民穷”的重要标准,GDP一般由消费,投资和出口组成,投资(基建)和出口的巨大数目当然容易催生令人瞠目结舌的GDP数字,可是如果居民不敢或者不能花费(生活品质与GDP脱节),那四万个亿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1990年,日本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
57%
可以理解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近6成GDP,是由日本人旺盛的消费能力撑起来的。(顺便一提,日本自1968年起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并维持了42年)
5.生育率
作为一个从1990年代就开始悲鸣“老龄少子化”的国家,作为一个被全世界当成自取灭亡的模板国,日本在1990年的总和生育率(一名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子女数量)是多少呢?
1.54
(国立人口问题研究所统计)
如果这个数值低于2.1,则该国的人口将会萎缩。这么来看,日本的1.54的确不高,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更是低到了1.26。日本保了30年生育率,还是掉了0.28。
不过这个生育率,虽然比不过那些移民国家和高福利国家,但已经是东亚TOP1的水平了。
6.失业率
1990年,日本的平均失业率为——
2.1%
(内阁府统计)
而在1991年时,日本的年青人(15-24岁)失业率为4.4%。(世界银行统计)
这个数据同样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年青人的生活获得感及未来信心产生极大影响的现实因素。
7.房地产泡沫
1990年,日本房产泡沫最顶峰时,东京和京都的公寓价格,都曾达到了平均年收入的18倍。
好了,对于1990年日本的简述就到这里,也许有些人还看得一头雾水,没关系,接下来我们看看2020年代的我们吧。
2020年代的中国,是这样的
1.贫困率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介绍,在2019年,中国的绝对贫困标准是每人每年生活费3218 元人民币。而这样的人,在中国有551万,占总人口的0.6%。
而据李莹等学者统计,在2019年,中国的相对贫困率为12%。以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线,城市居民的相对贫困线为1.29万人民币,农村居民为0.64万人民币。
可以说,在贫困率上,中国已经战胜了三十年前的日本。毕竟日本当年的绝对贫困率为3%,相对贫困率为13.5%,均高于中国。
只是,这个贫困标准的差距就有点大了……
日本的绝对贫困标准为每月消费不足6300元人民币,即每年不足7.56万人民币;
中国的绝对贫困标准为每年生活费3218元人民币。
相差23.4倍。
日本的相对贫困标准为每年可支配收入不足7.7万人民币;
中国的相对贫困标准为每年1.29万(城镇)和0.64万(农村)。
分别相差5.9倍和12倍。
2.基尼系数
2021年,中国政府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466。
但这个数据在中国引发了很多争议,比如西南财经大学在2015年曾经得出0.62的数据,北京大学在2014年曾经得出0.73的数据。
鉴于中国的数据污染程度,如何衡量中国的财富分配公平情况,可能需要观察全口径统计之外的数据。
招商银行的年报,就是一份相对真实客观展示中国财富差距的材料。作为中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以及信用卡发卡最多的银行,这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被污染程度相对有限。
根据招商银行2022年年报——
共开户1.84亿户,持有资产121230.13亿元,其中:
富人(私人银行客户)共13.4万户,人均资产2813万人民币
中产(金葵花客户)共400.8万户,人均资产151.5万人民币
普通人共17986万户,人均资产1.2万人民币
也就是说:
人数占比0.7%的富人,持有了31.2%的财富。
人数占比2.1%的中产,持有了50.2%的财富。
人数占比97.7%的普通人,持有了18.6%的财富。
富人的人均财产,是普通人的2344.1倍。
中产的人均财产,是普通人的126.2倍。
3.年均收入
据中国政府统计,2022年,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6883元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城乡二元也是中国贫富差距的真实写照)
4.居民消费占GDP比例
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46.23万亿,在GDP中占比为:
38.37%
而在2021年,全世界各国的居民消费占GDP比例的平均值为:
54.91%
全球比中国的居民消费GDP占比更低的,几乎只有两类国家,一种是沙特阿拉伯、卡塔尔、挪威等石油国(GDP中资源比重太高,人少钱多),二是新加坡这种贸易及投资国(GDP中进出口及投资比重太高,人少钱多)。
5.生育率
2022年,官方统计的中国总和生育率跌破1.1。
同时在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政治运动后,我国人口总量首次萎缩。
当然,很多国家都经历了出生率下降,我们来看看当各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青壮年)在总人口所占比例到达顶点时(即该国人口年龄分配最黄金时期),该国的人均GDP——
更厉害的是,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时所花的成本收入比,是澳大利亚的3.3倍,是瑞典的2.4倍,是美国的1.7倍,是日本的1.6倍。
6.失业率
2023年5月,中国的失业率为5.2%,但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了20.8%。
如果我们将过去十年的中国,与三十年前的日本进行失业率比较的话——
7.房地产泡沫
2021年,中国同样达到了房产泡沫的高峰阶段,深圳的公寓房价格达到了年收的近58倍,北京也达到了近56倍——
总结:别再问这种蠢问题了
一个生活在2020年代的中国人,与一个生活在1990年代的日本人,会分别面临怎样的生活呢?
穷人的认定标准,中国比日本低6~23倍。
0.7%的中国富人,可以持有31.2%的财富。
1%的日本富人,只能持有8%的财富。
日本的国民平均收入,是中国的6.4倍。
日本国民消费占GDP比重,是中国的近1.5倍。
日本在1990年的生育率比2022年的中国高0.44,即使是2022的日本,也比中国高近0.2。
中国的平均失业率比日本高3.1%,青年失业率更是高出16.4%。
北京的房产泡沫规模,是东京的3倍。
我想,以后应该不需要再问「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了,这是两个几乎没有可比性的国家。
可能有人还会疑惑,即便数字来看是这样,但这两国间真有这么大差距吗?
下图是1987年1月1日,日本最火的漫画刊物「少年Jump」的连载目录。
看看上边都有哪些漫画吧——
「JoJo的奇妙冒险」荒木飛呂彦
「龙珠」鳥山明
「北斗之拳」武論尊
「足球小将」高橋陽一
「圣斗士星矢」車田正美
「乌龙派出所」秋本治
「城市猎人」北条司
「银牙」高橋義廣
随便再举两个例子——
1989年2月3日,日本歌手近藤真彦发表了歌曲「夕焼けの歌」,随后被陈慧娴、梅艳芳、李翊君等人分别翻唱为《千千阙歌》、《夕阳之歌》及《风中的承诺》等。
1988年,日本歌手長渕剛发表了歌曲「乾杯」,1989年又发表了「とんぼ」。随后分别被姜育恒翻唱为《跟往事干杯》,以及小虎队的《红蜻蜓》。
这可是个马上就要泡沫破灭,进入“失去的平成”的国度啊。
上述的那些漫画和歌曲,有哪个1970年后出生的简中使用者不是如雷贯耳?
三十年后的我们的文明,达到了这种高度了吗?
防水图
赞(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