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现在的热搜话题越来越无聊。
真正值得关注的,反而没有热度。
前段时间曝出的邯郸初中生杀人案,无数人关心如何处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今此事已淡出了公众视野。
最近一次报道说明,最高检高度重视,核准追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这其实早在预期之内。
人们真正关注的具体量刑问题,还没有结果。
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总有新鲜事覆盖旧闻。
可对于那些受害者家庭来说,伤口远没有那么快的愈合速度。
这难免让人觉得凄然。
因为这类事件中,大众的关注和讨论,本是最强有力的声援。
本期奇案专栏,想借一部有相似案件的日剧,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忘记。
如果忘记血淋淋的教训,只会像这部剧里的故事一样,让悲剧循环上演——
《天使之刃》
天使のナイフ
剧中案件,和邯郸杀人案有相似之处。
1999年,年轻主妇祥子在家中遇害。
她的颈部被刺,双臂也有多处伤痕。
死因是颈动脉 失血过多。
但,家中贵重物品都在,只遗失了一些纸币。
警方很快就找到了凶手——
竟是三名年仅13岁的初中生。
犯罪现场发现了学校校徽,附近也有目击者指认。
在警方的逼问下,三人都承认了罪行,交出了凶器。
不过 之后发生的,正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因为未满刑责年龄,三名初中生未被追究刑事责任。
仅仅被送到儿童辅导中心,接受教育。
他们的姓名和长相也受到保护,以「少年A、B、C」的代号出现在新闻媒体上。
祥子的丈夫贵志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妻子被杀,他的生活被毁。
他得不到原因,也无法继续追问。
反而是加害者受到庇护。
他气急败坏,冲着媒体镜头说:
「我想用自己的双手,杀死犯人。」
当然,这只是气话。
他还有年幼的女儿需要抚养。
他不得不收拾情绪,继续生活。
强烈的悲愤也被眼下更多琐碎、具体的烦忧替代。
然而,让人意外的事发生了。
4年后,害死祥子的少年A、少年B相继死亡。
都是被锐器刺伤后,因失血过多而亡。
少年C也被人从电车月台上推下,险些身亡。
平时,三名少年的居住地都离贵志很远。
但奇怪的是,三次案发时,贵志都在附近。
少年A的遇害地点就在贵志下班后常去的公园。
难道,他真的私刑复仇了?
事实并非如此。
警方最终找到了贵志的不在场证明,排除了他作案的可能。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有谁对三个少年犯恨之入骨?
是想替贵志复仇,还是想嫁祸于他?
恰好在这时,贵志收到了一卷录像带。
随后与唯一幸存的少年C交谈后,他发现此事大有隐情。
原来,三名少年杀死祥子,是受人指使。
录像带记录了他们集体霸凌一个孩子的场面,孩子是少年B继母的孩子。
显然,有人偷拍下这一幕作为把柄, 要求他们杀掉祥子。
对少年B来说,霸凌弟弟被家人发现的后果更容易想象,也更加恐怖。
他们 抱着侥幸心理,觉得杀掉一个陌生的成年人,不会被发现。
那威胁他们的又是谁呢?谁想杀死妻子呢?
贵志后来才得知,妻子祥子曾杀过人。
她曾因交友不慎,被迫卷入援交电话诈骗。
出逃时,失手捅死一名受骗的老师。
当时她也仅15岁,也因为未成年身份免遭刑罚。
还受到社会的同情,法律的保护。
反而是受害者家庭受到重创。
受害人被骂猥琐男,他的家人也受人耻笑。
几年后,受害人的女儿又患上罕见疾病,全家被经济负担压垮。
女孩预感自己活不久了,但得知害死父亲的凶手已经组建家庭,过着幸福的生活。
她万分不甘,想临死前替父亲报仇。
便出此下策,利用未成年霸凌者,借刀杀人。
但问题又来了,既然未成年受到保护。
她是怎么知道祥子信息的呢?
原来,祥子年幼时,亲眼目睹了邻居被一名少年杀害。
这桩案件中的少年犯被教育矫正后,重获新生,成为一名律师。
他正是后来在少管所保护祥子的人权律师。
祥子通过他手上的纹身认出他后,劝他给受害者家属道歉。
见他避谈此事,又勒索他钱财。
律师害怕自己的过去被公之于众,便给祥子害死的男人的女儿寄信,刺激她复仇……
有人吐槽,这部剧简直是「全员少年犯」。
的确,乍看之下,故事全程靠巧合推动,案件特殊性太强,似乎缺乏现实参考意义。
但鱼叔认为,这部剧更像是有意借多方冲突,编织了一个复杂精巧的案件, 完成了现实中很难实现的换位思考。
众所周知,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讨论一直很两极化。
有人站在未成年人角度,觉得要以教育为主,为他们的未来考虑。
有人站在受害者立场,认为他们罪不可赦。
网上经常有这样的对话——
有人替未成年犯罪者说话时,总被质问「如果被害的是你的孩子,你还会这么说吗?」
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很难想象,无法回答。
但在这部剧中,祥子的母亲 眼看女儿被杀,却原谅了三名未成年杀人犯。
正因为,她曾经也是未成年杀人犯的母亲。
这部剧将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重叠,让我们得以平等地进入他们的世界。
也能更直观地看出,两种立场都存在的问题。
认为少年犯罪不可赦,忽视了环境的影响和未成年人的可塑性。
贵志去少管所了解后得知,涉罪少年生活中是很善良的人,事后背负了很深的罪责,也一直尝试赎罪。
后来遇害的悲剧,恰恰是因为一命换一命的误区。
但通过教育、矫治,帮少年犯回归生活,那受害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又何处安放呢?
剧中也可看出,一些 真正悔改的少年犯,本身就是失手杀人,本性不坏。
而很多出于主观恶意杀人的未成年人,远比人们想象的成熟,很难通过教育洗心革面。
就像少年C,他把杀人看作法律许可内的游戏,事后还伪装成可怜的受害者,博取人们的同情,为自己争取自由。
这部剧最令人唏嘘的是,最终,真正悔罪自新的未成年人遇害,顽固不化的 人却重获新生,而且还继续作案。
可矛盾的是,回溯整个案件,悲剧的直接原因又是由于没有保护好未成年犯罪者。
真实名字和长相被泄露后,才产生了接二连三的凶杀案。
可见 ,这部剧不像一般悬疑 剧,意不在 探讨立场对错,找出唯一的罪魁祸首。
而是说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复杂性,它很难笼统规范,只能根据具体情形,不断细化优化法规。
不过,这部剧也没有把问题全部归于法律,仅仅寄希望于法治进步。
还抛给我们普通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悔过?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也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立场。
很多人认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是让他们改过自新,面向未来。
所以才无法接受,因为受害者已经失去了未来。
但剧中,贵志提出,真正的悔过,不是摆脱过去,而是刻入心底。
即使是少年,自己留下的斑斑劣迹,也只能由受害者及其家属抹去,而不是由自己消去。
这部剧打破了很多人对教育、矫治罪错少年的想象。
不承担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毫发无损。
很多罪错少年虽被社会包容,但经受教育后,长年受愧疚感折磨,反而被幽禁在过去。
就像祥子,她即使已经结婚、生子,过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但她始终无法释怀,不停做善事补偿自己的罪过。
她将全部积蓄捐给受害者家属,让患有罕见病的女孩彻底痊愈。
面对与自己无关的命案,她也对受害者家庭怀有愧疚,竭力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
还有那个害死祥子的少年犯。
在少管所中,他听到一个女孩说自己和父亲两个人生活很寂寞时。
他可能想到了祥子的家人,当即跪倒在地,抱着女孩放声大哭,一遍遍说对不起。
离开少管所工作后,也变得越来越孤僻,无法安然享受自由。
被害前,他明确告诉朋友,他一定要赎罪。
现实中也有不少例子。
一名少年犯下命案后,懊悔难当。
在少管所里,他不停向被害者父母写信忏悔,表示出狱后做牛做马都要照顾他们。
整整写了两年多,直到终于得到谅解,他才得到一点解脱。
来源:法治周末
这种刻骨痛心的悔意,背负终生的罪责,则是严刑之外的另一种残酷 。
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想必很多人会重新看待未成年人定罪问题。
终究,这部剧想要表达是:不要忘记过往,不要放弃反思。
将悲剧轻轻带过,只会让悲剧陷入无尽的循环。
全文完。
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