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最近几天很多人在抢购蒙托石散和益生菌,因为XBB毒株据说主攻“心脑血管和拉肚子。” 图源:微信朋友圈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XBB.1.5的基本事实。
XBB.1.5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毒株
美国疾控中心(下称CDC)于美东时间2022年12月30日(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周美国有40.5%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是由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BB.1.5毒株引起的。
感染XBB亚型毒株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
图源:cdc.org
这远高于一周前的 20%。而在美国东北地区,约 75% 的确诊病例报告为 XBB.1.5。
国内外专家预计,由于极强的抗体逃逸能力,XBB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毒株。
图源:NBC news
XBB.1.15已在中国境内出现,但并未大规模传播
2022年12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我国近三个月以来已经监测到一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同时这50个亚分支引起关联的本土病例或者暴发流行,包括BQ.1和XBB。
其中9个省份的49例病例中检出BQ.1及其亚分支,在3个省11个病例中检出XBB亚分支。
近日,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数据库新增369条中国本土新冠病毒测序结果,上传者为上海瑞金医院陈赛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领衔的联合科研攻关团队。
上海近期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结果。图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除了“南方株”BA.5.2和“北方株”BF.7相会于上海,在欧美广泛流行的BQ.1家族和XBB家族占比超过1/3——这些病例绝大多数为境外输入病例,处于闭环单独管理中,因此并未造成BQ.1家族和XBB家族的本土大规模传播。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此次监测到的25例XBB家族中,有3例XBB.1.5,同样都是境外输入病例,未造成本土传播。
XBB两种亚变体是迄今为止疫苗保护逃逸能力最强的变体
XBB突变株于2022年8月在印度首次被发现,之后迅速传播,很快成为新加坡等国主要流行株。此后,XBB突变株逐渐演变成奥密克戎亚分支,包括XBB.1和XBB.1.5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XBB 已在至少 70 个国家/地区被发现,并在 2022年10 月份导致亚洲部分地区(包括印度和新加坡)感染激增。
新冠病毒进化路线图,图源:Rodrigo Quiroga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病毒学家Andrew Pekosz表示,XBB.1.5与同族的毒株不同,它有一个额外的关键突变F486P,可以更好地与人类的细胞相结合,因此免疫逃逸能力更高。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员曹云龙在推特上发布的数据也显示,XBB.1.5不仅能像XBB.1变体一样有效地逃避抗体保护,且前者具有高度的免疫逃避能力,而且更善于通过关键受体与人体细胞结合。
图源:twitter.com
科学家们把XBB亚变体对接种疫苗和感染产生的抗体的耐药性描述为“令人担忧”。
这两种亚变体是迄今为止疫苗保护逃逸能力最强的变体。
CDC数据显示XBB.1.5目前免疫压力不大,还不会很快进化。
但无证据显示它会比其它病毒导致更严重疾病。许文波介绍,BQ.1和XBB是奥密克戎新的变异分支,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但其致病力和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流行BQ.1和XBB的国家没有显著增加。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呼吸道病毒部门主任芭芭拉表示,没有迹象表明XBB.1.5会比其他奥密克戎变种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的器官主要看ACE2受体分布,和以往病毒一样会以呼吸道为主,缺乏科研证据证明它会专门攻击心脑血管和肠道。 XBB.1.5可能会降低疫苗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在早些时候发表于《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警告称,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BB.1.5等变异毒株的增加可能“进一步削弱当前新冠疫苗的效力,并导致突破性的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激增。”
此前,拜登政府的首席医学顾问福奇博士曾表示,XBB亚型有可能降低加强针的保护。
来自新加坡的数据显示,再生元和礼来等新冠中和抗体已对XBB完全无效,加强针的效力也降低,但针对保守靶点的小分子药物仍然保持疗效。
虽然远非完美,但疫苗也在进化。
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来自 Moderna 和 Pfizer-BioNTech 的新型疫苗增强了对 Omicron 的许多亚变体(包括 XBB 变体)的抗体反应。
目前,美国卫生官员多次呼吁老年群体尤其需要确保接种最新的新冠疫苗。
有可能带来二次感染
关于XBB.1.5新毒株再感染风险是否会增加,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
“感染BA.5后经过一段时间,保护力水平下降,遇到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再感染的风险会增加。但是,再次感染主要会发生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短时间内再次感染风险比较小,而且感染后的症状通常比第一次轻微。”
赞(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