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蚂蚁集团发布公告,公布了一系列股东投票权的变化,其结果是,其创始人马云将不再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2020年年末,蚂蚁在港交所上市已进入倒计时,但在突然而至的巨大监管压力下,放弃潜在募资规模370多亿美元的上市计划。
蚂蚁集团是中国资金流量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覆盖支付、储蓄、借贷、保险、投资等服务,月度活跃用户超过7.3亿人。
2022年10月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中批评传统银行有“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用昨天的方式去监管”。
这些言论引起官方的反弹,马云随即被四个中国监管部门约谈,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并在监管部门要求下,开展整改。
本次蚂蚁股东投票权变更后,有声音认为蚂蚁将开始准备重新上市。该集团回应,专注整改,未启动上市计划。
根据港交所的规定,如果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变化,需要再等一年才能上市;而A股科创板规定的等待期是两年。
如何变更?具体而言,此次变更之前,杭州云铂投资的四位股东马云(34%)、井贤栋(22%)、胡晓明(22%)、蒋芳(22%)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而该公司旗下的两家公司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分别持股蚂蚁集团31.04%和22.42%。
通过这种安排,马云可以间接控制蚂蚁集团53.46%的表决权,成为该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但1月7日的公告称,上述一致行动协议终止。杭州云铂投资则由不包括马云在内的井贤栋等五人分别持股20%;与此同时,云铂投资从杭州君瀚退出,另一家公司杭州星滔则入伙杭州君瀚,这家杭州星滔则由包括马云在内的五人分别持股20%。
而且调整完成后,上述各股东承诺不与任何其他方达成任何形式的一致行动安排。
这次调整意味着,蚂蚁集团的表决权更加分散,马云的持股比例为6.2%,投票权也从53.46%大幅降至6.2%。
小蚂蚁演变史在两年前公布的招股书中称,“我们将公司命名为‘蚂蚁’,是因为始终相信:小,即是美好;小,蕴含力量”。2011年脱胎于阿里巴巴集团的“蚂蚁”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在私募市场估值超过1500亿美元,早已成长为“大象”。
如果上市成功,意味着马云及其团队打造出继阿里巴巴之后第二个万亿级企业。
最初为淘宝的用户打造一种安全方便的交易工具,阿里巴巴打造了支付宝。然而,阿里巴巴当时的大股东是雅虎与软银,而按照中国的规定,金融牌照需由内资掌握。
马云以此为由,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剥离。一时间舆论哗然,有舆论指责马云窃取股东利益。后者当时反驳,雅虎与软银希望以“假内资、真外资”的VIE(可变利益实体,俗称“协议控制”)方式绕过法律监管获得支付领域相关牌照,在马云看来,这种方式属于违规,因而终止了VIE协议。后来双方达成协议,分享利润和交纳技术转让费等方式和解。
此后十年,随着中国互联网购物的兴起,支付宝作为蚂蚁集团前身蚂蚁金服的一部分,其交易量和用户数也水涨船高,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的用户,越来越多地选择使用平台上的余额宝等理财产品,花呗等信贷产品,以及相互保等保险产品。
起家于支付的蚂蚁集团不再仅仅局限于Paypal一样的仅以支付为主的商业模式。比如,其消费信贷产品——花呗、借呗、网商贷等,主要面向个人和小微经营者,逐渐成长为一头“现金牛”。仅2020年上半年,收入达285.86亿元,同比增长59.5%,占总营收的四成。
争议但这些贡献颇丰的业务,也在中国屡遭诟病,被指鼓吹过度消费,以及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
过度消费背后,有各类消费贷和现金贷产品推波助澜。无论是蚂蚁旗下的“借呗”和“花呗”,还是京东旗下的“白条”,以及腾讯、小米、美团、苏宁,中国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推出自家的现金贷和消费贷产品,并且用快速批核、无抵押、高额度、现金返款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使用。
对于消费者个体而言,网贷泛滥下很容易掉入消费金融陷阱,拆东墙补西墙,过度负债。比如,中国媒体曾报道称,一名南京大学生一年内申请网贷56笔,无力偿还,催债压力下,选择轻生。
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网络小贷业务公司通过高杠杆撬动远超自身出资额的贷款,推高系统性风险。
在2020年底中国监管层公布新规,对开展网络小贷业务公司动用的杠杆率进行了严格限制,比如,通过非标准形式融资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倍,通过标准化形式融资则不得超过4倍;再比如,在单笔联合贷款中,开展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目前蚂蚁旗下开展“花呗”和“借呗”业务的两家子公司没有达到这一要求。蚂蚁集团近年来力推的联合贷款业务模式,即是以其两家子公司与金融机构(银行、信托)共同出资发放贷款,蚂蚁子公司根据约定比例少量出资。
具体而言,蚂蚁在其招股书中披露,2020年上半年,由金融机构进行放款或已实现的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8%。蚂蚁用这种方式,通过360亿元的资产撬动了近2万亿的联合贷款,自己却只承担较小的风险。
办法施行后,蚂蚁在监管压力下要么补充资本,要么收缩信贷规模,以保证监管合规。即便如此,再次上市时,合规调整势必影响其估值。
路透社评论认为,在马云看来,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今天沿用当铺思维,是不可能支持未来30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但在专业金融人士眼里,更多的却是感受到潜在的金融风险。
此后《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蚂蚁上市是习近平亲自叫停的;2022年底,再有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马云已经移居日本达半年。甚至舆论由此担心,中国经济是否开始“国进民退”?
转机转机出现在中国经济尤为困难的2022年底。2022年初以来奥密克戎袭击中国,大中小城市封城此起彼伏,不同于疫情之初的“短痛”,中国经济一场场“阵痛”绵延全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全年估计增长3%,不及5.5%的目标。
11月底,中国突然放开疫情管控,经济复苏的前景转好。12月中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则透露出对互联网公司来说积极的信号。
一方面是用了大量篇幅讲刺激消费,另一方面提到,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一改2020年底官方“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论调。
经济学人智库(EIU)经济分析师徐天辰称,“对于促进消费的执着,以及在对科技公司具有破坏性的监管中有所回缩。这种支持增长的立场,扭转一些早期政策,清晰地反映出中国领导人对‘清零’政策所带来的经济伤痕的担忧。”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表示,过去几年来看,国内的教训是对互联网等产业的监管,管一定要管,但不能一管就死,政策要留有余地,政策没有回头性不行,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错配。
随手一赞,手留余香
赞(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