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短文:最先提出“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的高干,终于找到啦!
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这个口号可以说尽人皆知。那这个口号最早是谁提出来了的呢?文章的作者对这个问题感了兴趣,这也是作者搞的《正写实说》调查的一部分。
作者首先来查最权威的《人民日报》,发现最早见诸报端的是H省Y县召开“计划生育工作现场会”的一则新闻。报道中提到Y县创造性地写出一条宣传标语“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报道中的一张照片就是:县机关大院的院墙上书写着“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这十个字的宣传标语。
于是,作者辗转找到当时的县计生委主任,请他回忆当时写出这条标语的情形。老人在讲述中提到下面两个有意思的情节:
一个情节是:当时要在县委大院的砖墙外面写标语,而墙被砖垛子分成了十个格子。可是原来编写的几十条标语口号中,偏偏就没有正好十个字的。写标语的人灵机一动,就编了个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不但正好十个字,还朗朗上口。
另一个情节是:老人在讲述的时候,一直将写这个标语的称之为高干。为什么呢?原来,这个写标语的年轻人姓高,写标语的时候又经常登梯子在高空干活,大家就送给他一个外号,叫高干。作者说,听完老人的介绍:我愣在那里,半晌没说出话来。
然后,我又去看这篇文章后面的留言,留言也很有意思。有人说,这篇文章前面是纪实文学,后面是搞笑小说。还有人读到最后很失望,说你写这有什么意义?还有人怀疑作者没有说实话,肯定是隐瞒了什么:想写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写出来呗!何必遮遮掩掩呢?
其实这件事情,包括网友的留言,是很值得琢磨和玩味的。
第一,作者弄清这个情节后,说自己愣在那里,半晌没说出话来。是出乎意料?还是有点失望?那位网友则是根本就不相信,一个小人物怎么能提出有这么大影响的口号呢?其实,这还真的不奇怪。熟悉过去几十年历史的人到知道,上级推进某项运动,就需要下面紧跟。这种紧跟并非完全是机械和被动的,有时甚至存在一种创造性和彼此的竞赛,看谁跟得更紧。这是精妙之所在。现在不也有层层加码一说吗?其实这是运作机制的一部分。
第二,这种小人物提出的更精彩的说法或做法,肯定不会具有一种影响全国的能力。那时候有一个说法,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来一去,中间是有一个环节的,这就是上级的提炼和推广。所以,作者愣住了,读者说不信,是正常的。因为中间差了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是什么呢?实事求是地说,我读这篇文章也是冲高干那两个字去的,我也想知道提出这个口号的权威个人或机构姓氏名谁。在这个意义上说,读完我也有点失望。
第三,这件事情也让我们看到口号的重要性。在我们社会中,标语口号是很重要的,是社会运作的重要一环。在《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就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论口号》。与此相关的一个词是,口号治国。但口号治国有一个问题,就是其模糊性,不精确。就拿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这个口号来说,是通俗易懂,是朗朗上口。但一较真就不行了:等计划了生育的一代人老了,总共会有多少人需要国家给养老?那时需要多少钱?国家的经济条件具备不具备?不具备的话,这些人养老的问题又如何解决?
所以,有时口号是不负责任的。最后追到一个写标语的人身上,更是一个隐喻。
赞(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