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如何判断,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我再次强调我没有这个判断能力,甚至我也不太在意一些专家学者是什么看法,我看重的是资本的动向以及在这些动向中体现的他们的判断。
让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
短线资金:看好中国股市
从2022年11月份开始,外资加快了进入中国股市的步伐,其间,连续多日出现数百亿的净买入。
这大体可以体现外国资本对2023年中国经济特别是股市的看法。这当中,为人们提及较多的是高盛的判断。最近,高盛进一步调高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由原本增长4.5%,调高0.7个百分点至增长5.2%,而环球今年经济增长2%,明年料加快到2.8%。高盛相信今年下半年市场会开始反映有关预期。中国的股票或将再涨15%,而人民币料将触及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摩根士丹利则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由5.4%上调至5.7%,由于中国结束动态清零政策后重新开放,加上对房地产提供政策支持及放松科技行业监管,故调高今年经济预测:预计上半年人民币进一步走强,兑美元的12个月目标6.65。该行表示,相信中国对外重新开放会面临短期阵痛,但可能会被早期和强劲的复苏所抵销,而经济增长和消费今年下半年将基本转向新趋势增长。
概括地说,短线资金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大体有如下几个理由。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向好,特别是2023年的恢复期。第二,经过去年的一系列打击,目前股价和一些资产价格处于低估值区。尤其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估值仍处于低位。第三,外资流入将带来潜在动力。北向资金持续涌入A股。外资将是2023年A股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之一。随着2023年人民币缓慢升值,中国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外资净流入规模有望部分恢复。
长线资金:犹豫与担忧
最近,《财经》杂志发表一篇特别报道,题目是《中国独角兽锐减:危机与生机》。其中讲到风险投资中美元机构的一些动向以及背后的原因。
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已经超过十年。在过去若干年,美元基金一直是中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高峰期时,市场上的美元占比超过70%,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
但最近一段时间,这些投资机构的态度出现明显的变化。该报道讲到一位投资机构合伙人的感受。过去,他每年还要飞几趟美国募资。但去年,他一次也没去。这位投资人告诉记者,不去美国,不是因为疫情,而是“美国的LP(有限合伙人)们已经不愿意见我们了”。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报道说,多位美元基金投资人表示,他们很难再募到新的资金,大部分美元基金在中国可能已经是最后一期了。
不仅美国的资金是这样,欧洲、中东大体也是如此。其共同特点是,对于风险投资意愿不高。在这些大基金眼里,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并不是一个最值得投资的市场。除美国外,印度、北欧、东南亚都在2022年吸引了不少新的投资。
该报道总结道,对于中国市场投资信心的快速变化,源于下面几个关键性的事件。首先是2021年对教培行业的整顿。第二是多家体量足够大,都是全球排名前几位的超级独角兽公司,都被认为到了上市节点,但因为一些复杂因素,未能顺利上市。第三个是2022年4月的上海疫情。第四个关键因素是中国公司赴美上市通道受阻。2022年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共融资5.82亿美元,较2021年全年融资额约减少96%。
短线与长线的对比
从上面两种资金的对比来看,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大体说,短线资金持有明确看好的态度,而中长线资金则仍在犹豫之中。
原因是不难理解的。中国在抗疫策略上的转变,在国内经济政策及外交政策上进行调整的信号,表明中国经济的最坏时刻可能已经过去,今天是恢复和反弹的一年。而且,由于2022年经济的状况较差,在2023年出现一个相当幅度的反弹,也是大概率事件。还要看到的一点是,股市这样可以快进快出的资本市场,本身就有一种放大效应。因此,短线资金的看好,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中长线资金要考虑的问题则与此不同。他们要更加看重中国经济政策的明确性和稳定性,更加看重中国投资的政策与法律环境,更加看重地缘政治的可能变化,特别是中美关系的走向。这都是对中长期投资的风险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在这当中,当前一些政策的调整究竟意味着什么?进一步的走向会是什么样的?这不仅是国外投资者,而且也是国内投资者所普遍关心的。
赞(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