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井
7项世界第一,133万吨的重量,相当于13艘福特级航母,186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才能与之匹敌。这便是世界第一井,五峰山长江大桥沉井,全球仅此一井。
为了连接连镇客运和江宜高速公路,江苏省打造了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长江大桥。该桥满足了两种运输方式,全长6408.9米,跨江部分长达1432米。此外,五峰山长江大桥还采用双层设计,上层为双向8车道的高速公路,下层则为4线铁路。
5年时间,打造世界第一,中国再次夺得“基建狂魔”的称号。根据桥梁总设计师徐恭义介绍,五峰山长江大桥的公路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下层部分的高铁则为每小时250公里。
为了节省工程投资,以及建设桥梁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桥梁跨江部分的1092米均为钢桁梁悬索连接。要想建造这样一座大桥已经不仅是长度和结构那么简单,每一项基础环节都可以创世界记录。
沉井作为稳固桥梁的关键,而大家已经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如此夸张的数据绝非基础建设那样简单。另外,五峰山长江跨江大桥的周边地理环境并不理想,锚碇的地基均为泥土河沙,松软的地基让其承载能力下滑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铁大桥和中交二航局采取了特大平面尺寸的设计来建造沉井。建成的沉井锚碇重达133万吨,长为100米,宽72米,高56米,相当于建设了一栋超级大楼。为了满足两地来往的交通运输,上下两层的设计在跨江部分并没有现成的参考案例。
因此,我国在桥梁钢桁梁悬索设计方面只能自己摸索,除了要求锚碇必须能够承受其重量外,桥身本体也要有足够的强度。面对建桥的诸多难题,中交二航在锚碇沉井部分可是花了不少心血。
如同“定海神针”的锚碇我们在这里先来了解一下沉井,在桥梁建设中,不少施工环节都避免不了与水打交道,这会给桥梁施工带来难度,沉井可以说是为此建设。沉井依靠自身重力克服摩擦带来的阻力,逐渐下沉到要求高度。
再经由混凝土封底,然后填塞其他孔洞,最后将其建设成井筒状的基础结构。沉井除了桥梁施工会用到,另外在矿用竖井、水池、油库、地下设备基础设施等都有相关建设要求。
由于沉井深埋地下,又是一体式设计,并由混凝土实心浇灌。因此沉井的整体性稳定,承载面积大,水平与垂直承载力高。面对水下环境来讲,它又能作为桥梁基础,还能在施工期间帮助隔离水体和其他结构物。
但问题在于,沉井通常是一个庞大的基础建筑结构,并且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因此沉井的施工周期普遍较长,对施工团队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另外沉井在建设期间也容易出现流沙问题,导致沉井下沉困难或倾斜。
而长江五峰山大桥北锚碇就遇到了土质软硬不均匀的问题,而且要让如此巨大的建筑顺利的沉入地下也十分困难。根据施工团队的介绍,北锚碇使用了3种不同的下沉方法,前后花费了1年多的时间才将其沉下去。
在这期间,施工团队必须随时保证沉井下沉时没有泥沙阻碍。并且,施工团队为了让沉井不发生倾斜,保证沉井每个隔舱底部都相对平整,沉井下沉时会随时进行清基。
沉井每下沉一部分就会对其进行一次碎石填筑,然后寻找平层,再进行混凝土浇筑,让沉井底部形成保护。如此往复,沉井被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直至完全沉入建筑标高。
连通南北的大桥从施工的相关记录来看,仅是沉井的封地工作就持续了1个多月,碎石消耗高达1万立方,以及6万方的水下混凝土。仅是这个基础环节就刷新了五峰山长江大桥的最高单次浇筑记录,对于其他环节,可想而知这其中有多大的难度和考验。
由于跨江大桥要面对土质松软的地基,沉井在下降时容易出现刚体结构不足的问题。中交二航局最终决定,沉井下沉采用“十字槽”开挖下沉。另外还有多家团队负责北锚碇的信息化监测工作,数字化模拟与实时监控保证了沉井施工的精度要求,下沉偏差被控制在了10厘米内,这是了不起的创举。
值得一提的是,五峰山跨江大桥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桥体的庞大体量,以及后续维护的难度。中铁大桥局为此在一开始就提出将智能化监测系统运用到桥梁中,而这也是我国首次使用智能化监控设施对桥梁进行监测和维护。
相关的健康监测系统、智能检修、智能巡检,包括数据融合等各项技术都有使用在五峰山跨江大桥中。为了实现这一智能化监管,以及日后的数字化运营,该桥也是我国首个使用5G信号基站的跨江大桥。
如果未来有更多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五峰山跨江大桥配置的6套5G通信装置将会派上用场,给未来的智能化大桥提供了不少技术方面的可能。
如今大桥已经建成并运营了2年时间,它连接着苏北、苏南、苏中,形成一条南北纵向的主通道,并且桥梁的铁路功能也进一步强化了江苏省的综合运输体系。两地被缩短的时空距离,也给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
赞(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