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开设一个栏目,对谈,与学生肖旭的对谈。这种形式随便一些,也更适合当下】
肖旭:孙老师,最近有个小视频,不知您看到没有。这个小视频讲的是现在一部分年轻人中流行的反消费主义。其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视频中的一些提法和观点,对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也很有启发。
孙立平:你一提到那句话,我就知道那个视频了。我看了,因为我一直在关心消费这个事情。视频中还有一些话也很有意思。比如说,这一代年轻人不按套路出牌,不接受传统,曾经的鄙视链对他们不起作用,因为他们早就开始自黑。他们不再被原有的价值和标准绑架,油盐不进,刀枪不入,他们正掀起一场对消费主义的祛魅。视频中还讲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有的年轻人开着电动轮椅出行等。
肖旭:那这里我想请教的一个问题是,这和当前所谓的消费疲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当前的消费,有的说是疲软,有的说是降级,但无论是怎么叫,人们大多都是将原因归结为是收入的问题,是人们无力消费。那现在的问题究竟是无力消费,还是不想消费,即反消费主义?
孙立平:实事求是地说,人们通常所说的消费低迷问题,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失业和收入,也就是消费能力,肯定是最现实的原因。从这里还衍生出人们通常所说的预期问题。但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两个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一部分群体的消费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另一个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后面这两个因素涉及的都是消费意愿。
肖旭:您上面说的,给我的一个启发是,我们不能把当前的消费问题做一个笼而统之的归因。但为了能更方便地把事情说清楚,我还是想把问题简化一点:一个是消费能力,一个是消费意愿,后者我们简单地将其称之为反消费主义,这两者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孙立平:我们肯定不能说,现在在年轻人中突然就冒出了一个什么反消费主义。消费是人的天性,谁会真的觉得开电动轮椅比开汽车舒服?谁会觉得军大衣比大鹅更保暖?有好的谁愿意吃差的?很多主义都是现实塑造出来的。那句话中的性价比这个词,就非常说明问题。但这个性价比是广义的,不仅仅是物品之间的比较,同时也是收益和代价之间的比较。我要军大衣还是要大鹅?关键得看要用什么样的代价来换,也就是我这个努力值得不值得。这是一个选择标准的变化。
肖旭:我明白您的意思,您的意思是说,反消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对消费时的无力感和现实中那种种卷的产物。代价太大了,希望太小了,于是选择拒绝。那我想进一步问,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消费主义的价值一旦形成,是不是就会持续下去?如果是这样,这可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孙立平:一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有一种持续的特征。而且,从一个比较长一点的时段来看,至少有一部分人也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是从贫穷的时代过来的,稍微有点钱也就是这三四十年的事情。这是一种乍富。在这时,人们攀比性的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两点,一是现在有人对高消费已经没有新奇和刺激感。一位家境不错的女孩就说,不要跟我说什么名牌,我见过,我穿衣服优衣库就挺好。二是在过去的高消费中,不少人债台高筑,现在已经明白,这个其实更难受。
肖旭:按您这么说,反消费主义或降级消费应该不是经济低迷时期的暂时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事情可是非常重大的。现在很多人都把经济复苏的希望放在重振消费上,如果反消费主义流行,对经济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现在的外贸环境下,人们都是寄希望于内需。
孙立平:我觉得,首先要纠正一个普遍流行的错误观念。人们都把现在的消费状况说成是消费低迷,意思是,原来那种热火朝天的消费才是正常的,而今天的消费是不正常的。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原来那种消费才是不正常的,是超前、过度,甚至是透支,是不可能持续的。而现在的消费才是大体正常的,当然,更确切一点说,由于经济的状况,由于失业和收入的因素,是偏低了一点。但和原来那种超前过度的消费相比,很难说比那个还不正常。
肖旭:那怎么办?
孙立平:我早就说过,我们应当正视一个现实:过去那种超前过度的消费不可能重来,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要承认,现在的消费大体是正常的。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这种有点起起伏伏但大体正常的消费的基础上。还有人说,我们还有多少多少人的人均月收入不足多少多少元呢,他们还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是的,但我们得知道,那不是消费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问题。难道我们可以把改革前一些人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当作是消费问题吗?
赞(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