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罗宾逊获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诺贝尔奖官网图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三位美国制度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表彰他们对制度的形成及其如何影响繁荣的研究。由于中国当代史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多维丰富的印证,而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网友@tonyzhu1984发帖说: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够获得长期的经济增长,而为什么又有些国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是文化?是技术?是伟人的几项决策?其实答案早就给出,而且就出自东亚的自然实验:南北韩三八线分野的两个国家,语言文化和起步都一样,最终在卫星图上一边黯然无光一边普遍点亮,繁荣和衰败不言自明。是的,国家的制度决定了它们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繁荣。良好的制度能为市场运作提供稳定的框架,确保公平竞争、法治以及适当的激励机制都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如在两位获奖者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强调的,一个包容性制度,即能够让广大公民参与经济活动并分享收益的制度,往往会推动经济长期发展。反之,掠夺性制度则倾向于集中权力和财富在少数人手中,抑制创新和经济活力,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
一篇来自正和岛的题为《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隐喻》的文章这样写道:今年的诺贝尔奖委员会意图明确,旨在表彰这三位学者在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他们对国家繁荣与衰败原因的深入解释。在这一点上,阿西莫格鲁和他的合作者罗宾逊的观点是明确的:国家的成败主要由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而非地理、文化或气候等因素。在他们看来,制度才是决定国家成
败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到底是攫取型制度,还是包容型制度。攫取型制度在政治上表现为少数人掌控决策权,多数人缺乏参与机会。权力通常集中在军政府或世袭家族手中,政策成为少数人掠夺他人利益的工具。从经济上讲,这种制度以垄断、特许、市场规制等手段掠夺生产者资源。此类制度缺乏对产权的有效保护,试图控制并限制创新,甚至对自发性创新感到畏惧。政治和经济通常密切相关,攫取型的政治制度往往伴随攫取型的经济制度。
相对而言,包容型制度则重视大多数人的参与,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上。当权者是多数人的代理人,而非统治者,领导职位的机会向更多人开放。在经济层面上,包容型制度鼓励产权保护与创新,避免绝对垄断,包容型政治制度与包容型经济制度通常相辅相成。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墨西哥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现在的发展自然是天壤之别,但是在西班牙和英国刚刚进入北美洲的时候,两者的差距并不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发展路径上的差别呢?阿西莫格鲁从历史出发,讨论了墨西哥和美国制度差异的根源。西班牙诚然是攫取式的,也就是大量地抽取墨西哥的资源为自己所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制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实上,英国人最初也试图在北美施行类似于西班牙的攫取制度,希望通过剥削资源将财富送回英国。然而,由于这些努力屡屡碰壁:殖民者试图征服原住民,却发现与原住民的冲突导致了高昂的代价;试图通过严苛的控制约束移民,却激起了移民的强烈反抗。最终,英国人认识到,只有通过让更多的移民参与进来分润,激励移民去工作和探索,而非压迫与控制,才能在北美大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些历史的偶然,就是作者认为的“关键节点”。他认为国家之间看似细微的差别,往往在之后决定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
一篇题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中国的神预示》的网文这样写道:《国家为什会会失败》一书问世的一年,习近平刚刚上台,两位诺奖得主已神机妙算指出,中国依赖引进外国技术和出口低端产品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然而中国的增长也可能会结束。中国经济前景在两位作者眼中,简言之就是“一刹那光辉不代表永恒”。他们估计,中共及经济精英将在未来几十年牢牢抓住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和他们的理论表明,真正创新的增长不会到来,而中国耀目的增长率亦将慢慢化为乌有。文章作者香港作家冯睎干最后写道:如今十二年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果然像诺奖得主预言般逐渐“清零”,他们的理论再次得到印证,这个诺贝尔奖当之无愧。从今以后,如果有人问你:“民主可以当饭吃吗?”你不妨这样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可以,而且他们精准地预言了,没有民主的国家即使风光一时,最后还是要吃草。”
赞(57)